非物質世界遺產、重要文化景觀、三間博物館交織的愛努職人社區:北海道平取町二風谷地區原民文資保存案例/陳由瑋
重回立石之地-文化資產保存法與太魯閣戰役的歷史記憶/柯哲瑜
萬山岩雕群保存維護與地方創生之探討/許勝發
文化路徑空間敘事實踐經驗:以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代間學習為例/何黛雯、林雅萍、吳沛穎、詹旅琦
檳城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的多元文化呈現/林玉裳
臺灣糖業文化路徑規劃與協作策略之研究-以虎尾糖廠為例/顏彬峰
文化參與的能動性:以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跨系統協作推動文化資產教育為例/陳一隆、連珮瑩
文化資產教育推廣研究-以易讀與桌遊為例/陳佳喻、林思玲
智慧製造於文化資產修復之應用–智慧製造技術結合傳統木作製作技術之應用可能性探討/黃廉凱、黃追日、鄭筑云
根基於地方差異之中學階段文化資產教育模式探究/鄭雅文
從「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到「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與路徑上多元權益關係人的共作策略及推動方法/郭博勝、莊曉萍
文化資產保存與民間參與的辯證:重思20世紀末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透過文化資產指定制止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興建之意義/張志源
文化資產如何成為地方創生的助力:「日本遺產」初探/黃紹恆
射鹿溪舊社群原民石板屋重現-以 Padain-Caljisi Taruljayaz 家屋為例/盧惠敏
台灣日式住宅再利用可能性探討-以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為例/潘品誠、吳南葳
防空壕與宿舍群:竹山鎮居民參與所重構的地方歷史/藍博瀚、朱禹潔
傳統墓葬建築形式發展與保存-以嘉義地區為例/張家依、李長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近代建築移築保存經驗對臺灣的借鏡與挑戰/陳建仲
北臺灣六縣市煤礦業文化性資產的跨域整合初探-以臺灣礦業文化路徑的推動為例/周德清、林佩琪
以實踐整合性保存詮釋蟾蜍山文化景觀的核心價值/莊喬安、林曉薇
反造文資:鹿港長源醫院遺產生態系的共同實踐/李兆翔
跟老人家出發,走在文化保存與環境永續之間:以「車鼓陣」保存者施朝養及其家鄉和美鎮雅溝里社區營造為例/黃郁晴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性開發」:以韓嶺村為例/秦沐涵、林家暉
傳統竹藝家具工藝師戴阿爐技藝與作品之研究/張家瑋、葉俊麟
以文化資產做為社區營造的驅動力-文化資產與社區營造之整合-以高雄市歷史建築莊家古厝為例/莊世杰
淺談社區面對國土計畫法下的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以新店塗潭社區推動礦業文化路徑為案例/陳國超、陳泓盛
有形文化資產於地震後應變機制劃分與志工於地震後協助全面盤查效益之探討/黃偉哲、蔡榮任、柳文成
多元文化呈現-以鶯歌烘爐窯再利用可行性為例/楊進忠、張震鐘
非營利組織作為文化資源與社區參與之中介-以臺南市古都基金會為例/鄭安佑
屏東內埔豐田老街的國王宮廟口空間與建築之研究/鍾宜辰、葉俊麟
日本住宅中床柱材料的探究—以北山杉為例/吳昱瑩、大場修
17世紀後九州地區黃檗天井的傳播與受容—以大雄寶殿為例/李長蔚、傅怡庭
織繡文物之刺繡針跡走勢調查研究/林雅娟、曾詩涵
南機場社區的文化價值保存可能性/邱姝瑜、吳南葳
傳統桷仔彩繪形制技法與廟宇主祀空間關係之研究—以澎湖廟宇為例/胡媺
太赫茲波應用於木質彩繪基底材檢測之初探/張舜孔、汪欣樺
魯凱族與排灣族木造干欄式穀倉建築型態來源與地方性差異之研究/許勝發
大和民族與愛努民族的木雕熊文化建構與文資化/陳由瑋
文化資產保護:功利主義觀點及誤解/游榮裕
木構建築遺產修復中的結構補強與真實性討論—基於中國與日本案例的比較/溫靜
產業遺產再生與鏈結都市社區關連性之探討:以倫敦第一區三案例為例/劉悅陶、張崑振
陳其寬先生大學校園規劃的設計脈絡與文化內涵研究:以中央警官學校為例/蔡寧
從勢紋理探討清末大稻埕聚落實質空間發展特性(1851-1895)/謝端硯、張崑振
不確定的史料與再利用—以台南安平德商東興洋行為例/藍志玟
台灣南島語族群木質文資構築文化的真實性考察/關華山
日治初期公園特質變遷初探–從地方到官方/王佳怡、張崑振
台灣水泥企業文化路徑評估初探/王則筌、林曉薇
推動在地參與為基礎之水文化資產:以南投縣頭社盆地為例/吳佳融
臺灣東北角紫東社區之地域家屋築砌初探/李恩嘉、吳南葳
建築構件編號系統運用於古蹟修復之探討-以澎湖天后宮及黃宣顯六路大厝為例/林昀
臺灣傳統建築木質彩繪產業與保存修護職能導向初探/林雅娟、邵慶旺、李長蔚、陳怜秀、郭曉萱
文化資產保存調查標準之初步研究-以文物可見光、紅外線及紫外線攝影指引為例/張舜孔、吳漢鐘
《愛努施策推進法》下的原民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以基本方針為例/陳由瑋
以倫理學為進路的文化資產價值探討/游榮裕
與海的距離:填海作為轉譯文化空間資產的生活行動,以澳門為例/黃少妤
馬約利卡磁磚的圖案與組合在臺灣的運用與調適:以苗栗館東村林家夥房下公廳屋脊上的磁磚為例/蔡榮任
日治時期臺灣三等郵便局之空間型態-以歷史建築「原下奎府町郵便局」為例/鄭昭民、趙書儀
以學區內文化資產結合美感教育步行體驗課程設計之探討/鄭雅文
戰後現代建築的保存與修復—以德國白院社區百年為例/藍志玟
室內設計領域中文化資產再利用操作之研究/顏敏傑、許惠鈞
古蹟修復的跨界域結合實踐-以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山門修復為例/朱堉銓
英國文化資產現地教學課程的個案研究:以「英格蘭遺產」為例/江篠萱、榮芳杰
傳統彩繪藝師陳秋山於楊梅回善寺作品之研究/林小渝
再現老照片裡的技藝與記憶:以臺灣傳統布景彩繪師陳明山為例/洪琳茹
文化資產教學設計:以澎湖科技大學通識課程為例/莊凱証
構思傳統工藝的數位遊戲學習模式/陳儀芬
羅東林鐵系統性保存與相關文化資產潛力分析/消雅婷
消逝之間,救援之後:當代粗獷主義建築的多重保存行動與再生挑戰/黃少妤
淡水線鐵道支線與側線的地方史價值探討/黃慧真、張崑振
台灣戰後「高層化教堂建第」文化價值之研究—以台束公束聖堂、台北束門長老教會為例/葉素伶、黃少妤
埔里手抄紙文化資產整合發展之探討/劉秋蘭
有形場域中的無形困境:臺灣殖民地神社與神道教保存的難題/蔡榮任
探討化南新村的再利用方針:以生態博物館與名人故居切入之可行性/錢宛孜、吳南葳
以重建(Wiederaufbau)的概念探討已損毀之大稻埕舊德國領事館/藍志玟
從集體到個人文資保存下的傳統木雕工藝發展/羅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