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為代表北海道意象的「木雕熊」,其工藝起源因製作民族差異與地區性被分為八雲町跟旭川兩大系統。八雲町系統可追溯至1923 年,由當地大和民族仿效瑞士的木雕熊,於農閒期所製作的土產品。旭川系統則可追溯至1900 年代左右,為當地愛努民族為了當地愛努觀光所製作的民藝品。戰後歷經北海道觀光熱潮,北海道各地都製作起木雕熊。現在木雕熊已成為大和民族與愛努民族共同的文化資產。然而,兩個民族對木雕熊文資的保存策略有所差異,特別是就文資的真實性來看,八雲町著眼於系統真實性中的起源概念,將該町視為北海道木雕熊的起源地,以此將當地首個引入的木雕熊以及仿製的木雕熊指定為該町文化財。另一方面,愛努民族本身雖有傳統雕刻技術,但木雕熊並非傳統愛努文化。旭川則透過日本遺產制度,將木雕熊視為木彫技術,將其定位於相關的非指定文化財。相較之下,旭川以非物質文化財的視角,強調出木雕熊具有反映愛努傳統工藝技術的文資真實性,視為廣義愛努文化財的一部份。因此木雕熊的文資保存現況,反映出兩民族對真實性的詮釋差異,大和民族著重於其歷史起源性,愛努民族則反映出其中的民族傳統性。因此,看似單一文資內涵的北海道木雕熊,卻展現出多元的真實性詮釋與論述。
關鍵字:北海道、八雲町、旭川、木雕熊、愛努民族、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