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研討會|
2025年度研討會|
論壇時間:
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論壇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國際會議廳、研究大樓2樓R211階梯教室、研究大樓4樓文資講堂、研究大樓4樓R413教室
指導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辦單位:
台灣文化資產學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協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聯絡方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黃奕智副教授
☎:(02)28961000分機5432
✉:forum@thstaiwanheritage.org.tw
注意事項:
本次研討會考量新冠肺炎疫情變化會或遭遇人為不可抗拒之重大事件影響,主辦單位保留舉行與否之權利,並採滾動式調整與因應方式。
本研討會為「台灣文化資產學會」第5屆研討會,聚焦於文化資產如何在當代場域中被體現(embody)並產生共鳴。作為全國性的文化資產交流平台,「台灣文化資產學會」匯聚了來自有形文化、無形文化、自然及國際文化資產組織(如 IUCN、TICCIH、ICOMOS、DoCoMoMo 及 OCUHESPA)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大眾,共同致力於推動台灣文化資產的專業研究、教育推廣與國際接軌,促進跨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知識傳承。
自 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布施行以來,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歷經四十餘年的發展與修訂,逐步建立起更完整的保存與管理機制。目前,文化資產依其性質可分為 「有形文化資產」(涵蓋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文化景觀等九大類)與「無形文化資產」(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工藝技術、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五大類)。此外,2015 年《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制定,更進一步確立了水下文化資產的法律地位與保護策略,顯示出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多層次發展。
文化資產不僅是歷史記憶的承載體,更是在當代場域中不斷被體現(embody)與再詮釋的文化實踐。文化資產的價值不僅來自於其物質性(如建築、遺址、工藝品),還來自於其無形層面(如傳統技藝、儀式、口述歷史),而這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形塑了我們對於文化資產的感知、認同與參與方式。文化資產承載著人民的歷史記憶與土地情感,體現台灣文化的多元性與獨特性。然而,在當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如何超越靜態的歷史保存觀念,使文化資產持續參與社會生活,並與國際文化資產保存的永續發展趨勢接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因此,本次研討會以 「文化資產的體現與共鳴:超越歷史記憶的當代場域實踐」 為主題,關注文化資產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透過身體感知、空間實踐、科技應用與社會參與產生新的詮釋與意義,並探索如何超越傳統保存觀念,使文化資產成為動態且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資源,持續發展並與大眾產生深層共鳴。我們期待透過多元視角的對話,深化文化資產的研究與應用,推動跨領域的整合與創新,以實現文化資產的永續發展。
本研討會將透過以下六個方向展開討論:
文化資產的體現往往透過身體感知與行動實踐來完成,無論是工藝技藝的傳承、宗教儀式的演繹,或是透過表演藝術呈現歷史記憶,身體成為文化經驗的重要媒介。本議題探討文化資產如何透過身體感知產生共鳴,並形塑我們對於歷史與空間的理解。可能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
身體與空間記憶:如何透過觸覺、移動、聲音與氣味來理解歷史建築與文化場域?
儀式與空間的互動:宗教、慶典、民俗儀式如何透過空間實踐體現文化價值?
感官博物館學:如何設計沉浸式展覽,使文化資產不僅是視覺觀看的對象,而是可觸、可聞、可感的存在?
身體作為歷史見證:口述歷史、身體記憶與建築及社會空間,如何交織出另類的歷史書寫?
無障礙設計與包容性空間:現代的身體與歷史的建築在文化資產體現上的適應與衝突
文化資產不只是靜態的遺跡,而是與當代空間產生動態對話的場域。文化資產如何成為地方認同的載體?當全球化與都市發展改變了空間景觀,本土文化如何在變遷中持續被體現?本議題關注歷史建築、城市空間與社區文化如何被再現與活化,並探討文化資產在都市更新、公共藝術與社會創新中的角色。可能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
殖民建築與當代地方認同:如何透過文化資產再詮釋殖民時期的建築遺產?殖民建築如何影響當代認同?
離散社群與建築記憶:遷徙與移民如何透過建築與文化空間重建身份認同?當地人與異鄉人如何體現空間記憶?
都市再生與遺址活化:如何透過文化資產再利用,讓歷史空間成為當代社區的核心?
文化地景的多重層次:如何在地方的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體現文化價值?
遺址重建、紀念碑與歷史敘事:文化遺產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建築如何「記住」歷史?如何透過建築再現歷史事件?如何處理戰爭、災害後的文化資產?
有形文化資產(如建築、古蹟)與無形文化資產(如傳統技藝、民俗活動)並非截然分離,而是彼此交織,共同形塑文化的完整性。本議題探討兩者如何透過不同媒介與實踐方式交錯發展,並在當代社會中產生新的文化意涵。可能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
現代空間中的傳統生活:傳統工藝、地方戲曲、口述歷史如何與現代建築與城鄉空間對話?
數位時代下的文化資產再現:無形文化資產如何在數位時代被重新詮釋與保存?
跨越歷史記憶的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如何透過社群參與和跨領域合作,產生當代價值?
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織:「活的遺產」如何被體現?
建築與文化表演的新關係:宗教儀式、民俗活動如何與當代社會與藝術空間互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資產的保存、研究、修復與再現方式亦不斷演變,從數位建模、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到當代藝術介入文化遺產,皆為文化資產帶來新的詮釋與感知方式。當代科技與藝術如何轉化、再現文化資產,使其進入新的語境,產生新的意義?本議題關注科技與藝術如何成為文化資產活化的重要手段,並探討其對文化經驗與敘事方式的影響。可能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
數位虛擬遺產: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如何讓文化資產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AI 與文化資產再創造:人工智慧如何協助文化資產的保存、修復與敘事?
藝術作為文化資產的當代表達:當代藝術如何轉化歷史建築與文化記憶?
影像與聲音的文化資產敘事:如何透過紀錄片、聲音藝術與多媒體創作來體現歷史與文化?
文化資產修復的倫理與哲學:應該忠實再現還是允許創新?
文化資產不僅存在於靜止的建築或儀式中,更存在於人們的移動與路徑之中。無論是朝聖路徑、貿易通道、移民遷徙路線,或是當代以步行體驗為導向的文化旅遊與社區導覽,這些文化路徑蘊含著地方記憶的流動、空間的故事,以及歷史的層累。本議題關注「行走中的文化體現」,探討文化路徑作為文化記憶與地方知識傳遞的動態媒介,如何促進歷史的再經驗與社群的再連結。可能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
文化路徑與歷史記憶的建構:古道、商道、遷徙路線等如何作為歷史記憶的載體?行走與地景如何交織出歷史的敘事?
文化路徑的策展與詮釋策略:如何透過導覽路線、地圖設計、數位媒體等方式,重新建構文化資產的敘事與體驗?
在地知識與行走實踐:地方耆老、導覽人員或文化實踐者如何透過身體經驗與講述,成為歷史與文化的傳遞者?
文化旅遊與空間再認識:文化路徑如何作為都市空間再發現的方式?如何在觀光與教育之間取得平衡?
文化路徑作為社群營造工具:路徑如何串聯社區記憶與公共參與?文化路徑是否可能成為地方治理與文化再生的新模式?
文化資產的保存不應僅止於靜態的維護,而應在可持續性的視野下,探索適應性再利用的可能性,使其成為當代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當面對城市發展、氣候變遷與社會需求的轉變,文化資產如何在「保存」與「發展」之間尋找平衡,並以創新方式延續其文化價值?本議題關注文化資產在現代社會中的永續性與適應性發展,探討如何透過建築設計、科技應用與社會參與,使文化資產得以被再詮釋、再活化,並與當代需求對話。可能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
文化資產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文化資產如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結合,成為環境、社會與經濟永續的關鍵要素?
適應性再利用的策略與實踐:如何透過創新的設計與規劃,使歷史建築與空間在新功能中延續其文化價值?社群如何參與文化資產保存,使其成為活的文化實踐?
文化資產的韌性:如何透過社會創新與科技讓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再利用策略,能夠適應環境與社會變遷?
數位科技與文化資產未來:3D 掃描、數位典藏、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等技術如何協助文化資產的保存與詮釋?
文化資產與當代生活的共存模式:文化資產如何從歷史遺存轉化為當代社會生活的場域,並在城市更新與社區發展中發揮作用?
國內外相關文化資產研究之學者專家及各大學相關系所師生。
論文摘要徵集開始日期:2025年4月28日(星期一)
論文摘要報名截止日期(延長收件):2025年8月18日(星期一),「報名表」及「論文摘要表」(附件一及附件二)請寄至forum@thstaiwanheritage.org.tw
論文摘要審核結果回覆: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
論文全文繳交截止日期: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
論文審查結果公布時間: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
會議議程公布時間: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研討會舉辦日期: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論文摘要(300~500字),論文全文(8,000~15,000字)。
請一律採用依本研討會撰寫格式規定書寫,請詳附件。
檔案傳送請同時寄word檔及pdf檔(共兩份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