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10 年(1860)淡水開港,洋人進駐艋舺及大稻埕等淡水河沿岸聚落,由於艋舺與新莊一帶械鬥不斷、淡水河中上游河道淤淺,再加上漢人排洋情形經常發生,都影響大稻埕聚落之發展;至光緒3 年(1877)臺北地區因茶產業的擴大,形成了以大稻埕為中心的臺茶貿易據點;再至臺北府設立,台灣建省,全台政治重心北移,經濟擴張的同時也重新規劃新市街,並引進近代化城市觀念,促使大稻埕聚落進行了一系列的城市改造活動。
自然地理一直是影響聚落空間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自咸豐 3 年(1853)後才開啟發展的大稻埕港岸聚落更是如此。本文主要探討清末時期大稻埕聚落受自然地勢之影響,於不同時期發展出地景及空間組構之特性,並運用史料、圖資套疊加以印證,以重新檢視大稻埕地區實質空間的分佈形態,據以探討聚落從早期發跡、市街擴張、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具體關係;其次從地理形勢角度切入,試圖驗證聚落周邊及沿河岸介面之區域變遷,重新檢視港埠聚落的沿河發展特性,並針對聚落空間構成之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字:地景、自然地理、大稻埕、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