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1 年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統計,澎湖縣已指定(登錄)文化資產計 174 筆,含括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上述有些仍維持其既有的使用脈絡,如宮廟祭祀、石滬作業、店家經營等;有些則經由去脈絡化的轉型規劃,作為展示場所、文化商品、活動場域等運用。本文以離島大學教學實務經驗為例,針對大專院校將文化資產納人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面向,省思其執行的實質效益。澎湖科技大學於 2017 年起開設一門「博物館與文化資產」人文藝術科目,規劃初衷在於多元課程之擴展,以及人文涵養之提升。
實際參與觀察與課後回饋分析是主要研究途徑,一方面藉由多年以來的實務推動,探究這門課與在地文化資產連結的種種跡象;一方面透過課堂上的動態參與過程,建置文化資產教學設計輪廓。初步研究發現,以往的教學多聚焦於古蹟巡禮、導覽解說等,加上室內講演的一言堂,學習認知僅停留於知識傳輸的填充階段。四年大學生涯結束,對於在地文化資產的認識與參與往往不如預期。參與式學習(教學)的設計導入,大大提升學習者的投入程度,串接鄰近校園的文化資產,以現地為教學場域。針對單一古蹟(歷史建築)或舊城區規劃互動遊戲、活動體驗,以發掘、探索、協力為核心,共同創造課程教學內涵。
關鍵字:文化資產、通識教育、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