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過去象徵繁榮的指標,如今的傾倒,如同宣告窯場沒落,回首鶯歌過往,曾經聳立300多根煙囪的豪情壯景已不在;僅存零星的煙囪,透露著些許無奈,在老化的加劇及未受良好維護下的未來,窯場是否也隨之飄散。
鶯歌本是窯場發展重鎮,煙囪更足以成為地標的象徵,雖經歲月摧殘及社會生產結構的改變,讓煙囪窯場不在風光,但烘爐窯本身就刻劃著歲月的痕跡,紀錄當時民居生活,搭載著居民的情感。特殊的廠住合一的建築形式,造就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生活方式、習慣等等多元文化差異的存在;加上已試營運的新北市美術館、已形成二鐵共構,捷運也差通車、加上以運作的公車轉接站,各項交通建設在烘爐窯周圍逐步啟用,更凸顯烘爐窯對地方創生工作刻不容緩,如何結合再利用讓窯場起死回生在顯風華呢?即是本研究方向。
本研究以鶯歌烘爐窯建築為研究對象,透過當地政府機關的努力成果及烘爐窯建築修復後再利用之可行性進行探討,並以文獻分析及已具規模之六座在利用窯場個案進行交叉比對,解析比對再利用形式差異,將其以實施再利用個案之策略方針帶入本研究個案中,一一檢視進行反思,研擬鶯歌烘爐窯保存再利用與地方創生結合所會遭遇到的課題,及目前所面臨的優勢與劣勢面向,詳細分析提取成果,以供本研究作為多元文化內涵及再利用方向議題提出建言。
關鍵詞:歷史建築、多元文化、保存再利用、策略、鶯歌烘爐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