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嶼自1786年至1957年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其政治中心喬治市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歐洲人的文化在此匯聚,使喬治市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大熔爐。
喬治市的老城區占地2.62平方公里,擁有92條街道、7座“姓氏橋”,以及多達5,285棟建築,並於2008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喬治市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在建築風格上反映出多元文化,還展現在傳統宗教、節慶、行業、手工藝、文藝、美食、路名、名人牌匾、語言、歷史等各個層面。這座城市的主要族群——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形成了建築風格的多樣性,包括閩南、潮州、廣府、客家風格的建築,北印度和南印度的特色建築,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馬來浮腳屋,海上浮腳屋以及數以千計帶有騎樓設計的街屋,這些共同構成了喬治市的獨特景觀。
根據2013年作者與邱思妮聯合主持的《喬治市傳統節慶普查》,該市內有233座宗教建築,包括華人宗祠、家廟、神廟、道觀,南印度和北印度廟,清真寺以及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這些建築反映了不同族群的宗教信仰,並成為喬治市多元文化的重要象徵。每年,這裡還會舉行466場公開的傳統節慶活動[1]。
此外,喬治市的飲食文化也是多樣且豐富的,從福建麵、沙爹到啦沙等,匯聚了各族群的美食。同時,街道名稱也充滿了多元文化氣息,不同族群對同一條街道會有不同的稱呼。在語言方面,閩南、潮州、廣府等方言混合了英語與馬來語,進一步展現了這裡的文化交融。
總結來說,喬治市豐富多彩的城市風貌是多元文化的具體呈現。
關鍵詞:檳城、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多元文化、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