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山文化景觀位於臺北公館,為臺北盆地南緣的天然隘口,自古是交通與防守要地,亦為瑠公圳進入臺北的關口。後續歷經日治時期農業研究機構與日式宿舍的建設、戰後空軍與民防之軍事基地及眷村的建置,並為經濟起飛後城鄉移民的落腳處,至今仍約有140戶在此棲居。此處自然資源豐富,更擁有經時代累積而成的人文地景。
2013年蟾蜍山聚落因拆遷危機而展開保存運動。在地組織透過行動進行倡議,擾動社區與大眾參與保存,翌年成功登錄為臺北市文化景觀。然而,保存行動並未終止於此,更因文資身份而須正視實質的保存議題。
1960年代由皮爾˙路奇˙柴飛拉提(Pier Luigi Cervellati)所提出的整合性保存,以區域保存為視角,除極具價值的單棟建築物外,亦重視發展脈絡、空間紋理與集體記憶,並以「人(居住者)與建物(生活空間)一起保存」為目標,進而促進民眾參與,使「參與」成為工作方法。蟾蜍山文化景觀劃定保存時,具備區域型的尺度、自然環境與歷史脈絡,也擁有人與環境共生、多元族群共居、緊密的社會關係等特質,此些特性正好符合推動整合性保存之基本要素。
本研究以「蟾蜍山文化景觀實踐整合性保存」為核心,著重於整合性保存與工作團隊、社區的互動,以及其有機成長性。研究依此進行保存歷程之爬梳、分析工作團隊的組成與工作方法,及產生的意義與影響,並提出反思。
關鍵詞:整合性保存、活保存、蟾蜍山、文化景觀、參與式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