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將針對臺灣水泥產業發展轉變及水泥產業轉型活化的必要與可能性進行評估探討, 並以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之水泥相關場域為主要案例規劃研究對象。
1.水泥產業的經濟價值及發展轉變
臺灣水泥產業始自明治31(1898年),當時打狗山地區(現壽山地區)已有台灣人從事水泥製造,直到在日治時期南進政策下,為了供給臺灣本島基礎建設發展的大量水泥需求,現代化水泥工廠因而誕生。之後水泥產業成為台灣發展重大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946年因戰後復建,民生、軍需大增,國民政府遂接收日治時期之淺野水泥臺灣水泥工廠(台泥高雄廠)、臺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台泥蘇澳廠)、南方水泥株式會社(台泥竹東廠)及其餘小規模工廠和會社,合組為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商業名稱為台灣水泥,簡稱台泥),並於1953年研擬並實施國家經濟發展計畫,在各項工程建設持續興建下,水泥之需求規模逐漸增加。此類被認為是高汙染與破壞自然環境的產業,但其產物卻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小至住宅、大至隧道及水庫等,對台灣的建設及發展有重要影響。
2.水泥產業轉型活化的必要與可能性
然而,1986年因應水泥產量供過於求、台灣西部之水泥原料石灰石礦源不足與環保意識抬頭,頒布「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將水泥產業東移,西部地區石灰石礦區亦不再開放,並劃定為「台灣西部地區石灰石礦業(國家)保留區」,導致從日治時期所接管之台泥高雄廠及竹東廠遭拆除,僅少數被列為文化資產身份之產業設施保存下來。面對水泥產業留下來的劇烈擾動地景及鄰近的聚落發展,台泥近年亦嘗試以永續環境觀點再造花蓮「台泥DAKA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有心翻轉水泥產業之負面形象。
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台泥水泥廠區,以產業文化路徑概念,並藉由文獻蒐集、現況調查等盤點其資源,作為未來促進水泥產業遺產永續保存與經營之策略。期許透過台泥企業文化路徑讓大眾理解水泥產業環境及文化之特殊性,進而提升負面產業文化資產在當代的多元文化價值,提出台灣水泥企業文化路徑之可能性。
關鍵字:台灣水泥、產業文化路徑、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