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南島語族群以其原初的新石器時代農畜、狩獵、採集、漁撈生計,為適應台灣因地震、颱風衝擊而緩慢穩定的地形地貌,演化出近代仍處於部落社會約20 族。受限文獻,本論文從「傳統木質構築文化」角度檢視分析噶瑪蘭、邵、西拉雅、鄒、泰雅、賽夏、布農、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族之建築、居住文化,由之可見其多樣性與創意之文資價值。
本論文進一步就各族現今之遺構或延續之重要文資,考察其保存所涉及之真實性議題。由多年觀察、研析可知:各族居住文化變遷各有不同處境。但整體言,其真實性之保存均面臨複雜、多面難題。主要因為傳統構築技術、文化已諸多佚失,其中自然美學已退位給人工美學與法規。追根擷底,乃在族人文資保存觀念、知能闕如;加上學者專家、文化公職對族群傳統構築文化之認識與理解不足。
關鍵字:台灣南島語族、木質文資、構築文化、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