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作為地方人文的歷史記憶與傳承,在過去的時代背景與當今年代間更產生有形及無形的文化價值,教堂建築一直是台灣傳承宗教文化的重要建築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教會需求而演變出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教堂建築。
現今國家文化資產網約有 39 問教堂建築已指定為文化資產,在已被指定為文化資產的戰後教堂建築中,台東公東聖堂當時在台灣作為現代建築以現代主義的形式來呈現教堂且以高層化的教堂形式來建造,在有形文化資產上有很清晰的表現,在這樣的脈絡下,另一棟戰後教堂由深受現代主義影響的王大閎建築師所設計的台北東門長老教會教堂則為一值得討論的經典作品。王建築師在1964 年所設計的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為建築師畢生以來唯一一棟宗教建築, 1979 年增建的臨仁愛路的基地上蓋起六層樓的教會附屬空間,更明顯反映出戰後教堂建築的高層化以及現代主義的教堂形式。
回顧與王大閎相關的文獻資料,雖有眾多公共建築被積極討論,但針對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的相關文獻卻相對較少。台北東門長老教會最初新建及第一次增建皆為王大閎建築師所設計,即使在經過近60 年的時間裡,教會與社區居民依然積極使用其空間,也積極維護教會空問,可見其居民對教會產生深刻情感與價值。因此本研究將以在現代主義的影響之下衍生出高層化教堂建築的台東公東聖堂與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為討論主軸,提出台北東門長老教會對於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中的特殊性與文化價值。
關鍵字:高層化教堂、台東公東聖堂、台北東門長老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