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作為文化資產,其保存議題與論證,已蔚為當代跨學門研究之重要現象。其中,現代建築生成於多重且交雜的近現代社會政治環境中,跨文化或跨地域美學的內涵,因著科技網絡的軀力,一方面,促使更多非典型的保存行動開展,另一方面,亦衍生出更具社會經濟批判性的再生辯證範疇。基於此,本文將以建築史(美)學上跌宕起伏多時的粗獷主義建築,其近十年的保存運動為研究主軸,進而探討兩個面向:多重非典型的救援保存行動實踐;存留後的去涵構與永續難題。
回溯自2012 年以降,全球逐步展開的相關保存行動,本文第一部分,將聚焦探討如何透過社群媒的開放系統與實體巡迴展覽,建立跨世代與跨地域的文化意識再生產,並協同在地社群參與式活動,強化共同認知,作為實體或無形保存計畫的實踐。第二部分的討論,則需從Reyner Banham (1966)對於粗獷主義建築是倫理或美學的問題作為反思的起點。以現代建築文化資產樣態保存下的粗獷主義建築,多數正面臨仕紳化必要之惡與原建材耗能之挑戰。本文將以三件英國公共住宅案例作為分析探討,重新檢視在當代新興身份下的粗獷主義建築,是否能從保存的實踐狀態中跨越 Banham 對於形式與涵構的批判。最後將回歸台灣脈絡,提供差異性的反思與他樣可能性的在地補充。
關鍵字:粗獷主義建築丶保存行動丶再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