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太魯閣戰爭(Tmgjiyal Nihung Truku)時期,日本帝國以極不平等的軍力與精銳武器入侵太魯閣族傳統領域。戰後太魯閣族進入日本帝國的統治與管轄範圍,在勸誘下山與集團移住政策影響下,太魯閣族被迫離開祖輩生活數代的傳統領域,無數家族因此在舊部落空間留下象徵「會再回來」的立石。
在下山後的110年之間,經過四代太魯閣族人不斷紀錄與傳講太魯閣戰役的過程,已累積大量具主體性的歷史記憶書寫,並於2023年在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保障下,太魯閣戰役發生地文化資產平台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提報「Tmgjiyal Nihung Truku 末期戰場」範圍為有形文化資產當中史蹟類型當中的古戰場種類。
在推動登錄有形文化資產過程中,太魯閣族人與研究團隊一起提出14項後續紀念方案,紀念形式分為「小設施、修繕調整」、「大設施、場館」、「活動與制度」,透過規劃及推動上述三種紀念形式,重塑對於太魯閣族傳統領域的空間論述。
本文旨在分析族人如何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法律,重新動員並集結既有社群的力量,對於歷史記憶與空間進行主體性的論述,以期作為未來檢討空間轉型正義的基礎。
關鍵詞:太魯閣戰役、太魯閣族傳統領域、空間論述與抵抗、有形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保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