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南安平,號稱德商東興洋行,為台南市市定古蹟。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建築物建造
約為十九世紀末,以德商Julius Mannich Co.為名之洋行,主要業務從台灣出口樟腦。日治時期,樟腦業務改由日本政府主管,德商洋行結束業務,建築物提供日本公家單位使用,之後建築物一度為公家機關使用。九零年代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風潮下,建築物曾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使用,搭配被轉譯的德國風情餐廳。外包商撤出後,又改為安平影像展示館。由於新史料的出現,指出建物應非德商所建,建築歷史被新史料推翻的情形下,建築物的再利用與展示核心必須再重新定位,造成洋行建築的史料、文資指定與再利用方式的三方矛盾。
本研究以東興洋行為案例,從歷史、文資指定與文化轉譯三個面向切入:歷史層面上,東興洋行直接史料闕如,呈現此建物歷史定位的不清楚,尤其缺乏以洋行為主體的世界史觀點切入;文化資產指定層面上,除了以法條檢討外,建築對於臺灣的國際版圖價值並未被明顯表示;文資再利用上,其文化轉化與轉譯的狀況,讓東興洋行的再利用與展示顯得失焦。以此三個面向探討洋行建築在台灣在文資指定與再利用的獨特現象。
關鍵詞:東興洋行、文化轉譯、再利用、德國、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