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
小型歷史城鎮、地方與社區議題及文化景觀等整體性思考在世界遺產保存中越顯重要。臺灣歷史文化多樣且城鄉均質,社區學校型態之國中小通學路徑富含有無形文化資產,成為近年美感教育生活化之重點教學場域。
方法
本文以屏東縣潮州國中美感教育實驗課程為例,校區鄰近清朝聚落發跡的建基路與兩端日治重要官署的面狀歷史街區。課程以Arnold Berleant之環境美學與Maxine Greene之審美教育為核心,過程導向重於成果產出,從校園周邊的人行道開始進行頻繁且非學習單式的步行體驗,以及如色彩學或素描教學等間接式的介入環境,將文化資產置入社區生活場域。
結果
步行十分利於空間尺度的感知且環境中多元刺激能活化感官,使文化資產脫離生硬教材,對於沉迷虛擬的學生尤為重要。行走時與居民互動令教學更貼近生活與提昇世代對話,歷史與現代空間的並存提供再利用的社區機能面思考。
結論
台灣國中小的社區型態及多樣的地方性風貌是文化資產教育紮根的一大優勢,步行可到的距離利於推動由下而上且區域差異化(如金門~戰地、鹿港~清朝聚落、嘉義~木業等等)的基礎概念,在價值觀建立的青春期尤為重要。學校價值並非課堂宣講,而是善用在地區位營造場所感,建立在生命記憶上有「根」的文化傳承。
關鍵字:文化資產教育、地方型文化資產、環境美學、美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