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蹟修復過程中,面臨大量產出的建築資料需紀錄與分析,調查研究與修復工作報告書作為古蹟資訊的載體,這些資訊將會成為未來維護與保存的重要依據,因此系統性的紀錄資料並產生有意義的資訊系統便是一重要的關鍵。
本研究以古蹟修復過程中常見的一項資訊系統-「構件編號系統」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編號的設計除有定位的功能外,亦可作為構件的唯一代號使用,便於紀錄與標準化。但截至目前為止,古蹟構件編號系統尚未有統一標準可參考,因此每一座古蹟的構件編號系統皆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座古蹟在調查研究階段與工程階段中可見到超過2種以上構件編號系統的出現。
為了解不同建築構件編號系統在古蹟修復過程中的運用狀況,並檢視編號系統之組成、架構以及特性,以利未來修復單位建立構件編號系統的指標與參考。本研究考量到傳統建築構件複雜、且修復過程中之紀錄需求較其他類型的古蹟更為頻繁地使用到構件編號系統之特性下,選擇兩座傳統建築類型之古蹟-「澎湖天后宮」以及「黃宣顯六路大厝」作為本研究的案例,從編號模式、系統建立方法、編號架構及變更編號的原因,探究並分析各系統之優缺點、傳播功能,最後統整歸納編號系統之原則並作出結論。
關鍵字:古蹟修復、傳統建築構件、編號系統、澎湖天后宮、黃宣顯六路大厝、資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