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自 1915 年開始伐木,起初使用管流運材,但管流方式除了運量少也常造成木材損傷,總督府當局遂產生鋪設森林鐵路及軌道的計畫。土場至羅東間的森林鐵路完成後,鐵道運材隨即取代管流運材。太平山森林鐵路藉由平地火車(平地線)結合山地軌道和索道(山地線),形成特殊的運材系統。
其中,平地線採軌距 762 mm 之火車為運輸工具,全長 36.69 公里,其鋪設工事可分為三段:由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負責鋪設之土場至天送埤段、租用臺南製糖株式會社之天送埤至歪仔歪段鐵道、由羅東街鋪設後捐贈營林局之歪仔歪至羅東竹林段,全線正式於1924 年通車。以羅東竹林車站為起點,沿途共設 10 車站,並計有 7 座隧道、百餘座橋梁。1970 年再增建竹林至羅東之鐵路,隔年啟用林鐵羅東車站及新購中華號參與營運。 1970 年代羅東林鐵因風災造成嚴重損壞,在維修費用龐大且運輸效益不高等考量下, 1979 年羅東林鐵奉令全線停運並拆除。
目前羅東林場內多數設施皆具有文資身分,林場內尚保存有多輛蒸汽機車,原林鐵廊這間的平地線遺產皆深具文化資產潛力。本文以羅東森林鐵路的發展為主軸,從系統性的觀點探討羅東林鐵相關遺產的保存,以凸顯文化資產的保存應以系系統性思維進行整體性統整,以及發掘相關文化資產的潛力與重要性。
關鍵字:太平山、羅東森林鐵路、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