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治臺初期,日軍承接了許多清代官方設施變更成日人官方機構使用,包含了軍事、行政、醫療、教育機構等,並著手執行土地調查及市區改正計劃,導致原在地性漢人設施陸續消逝或被重新改造利用,與此同時,舊街區中引進現代城市規劃及公共設施觀念,「公園」設施也正式誕生。
官設公園介入漢人城市空間之初,譬如臺北天后宮先後充作兵營、辦務署、學校宿舍等,其後再轉為臺北公園地使用,天后宮隨之拆除;桃園文昌廟充作憲兵宿舍及國語學校後,廳長於明治41年(1908)整理廟宇及附近地區為文昌公園。另一方面,於明治39年(1906)臺北廳首次公告公園設施法令後,漢人旌表石坊設施便拆遷至公園,可以發現,日人自接管臺灣後,原屬漢人在地性特質便逐漸消逝,同時漢人設施如石坊、城門樓、節孝祠、紀念碑設施亦陸續拆遷至公園存放。
本文藉由日治初期公園地形成、公園內漢人設施保存變遷發展為議題,嘗試藉由殖民統治的角度觀看日人對於漢人統治與教化措施的影響,並以歷史圖資與官方史料為材料,探討日治初期公園在地特質與官方屬性內涵的特色。
關鍵字:公園、地方性、官方性、日治時期、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