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臺灣文化路徑的推動,多具備豐富有形文化資產之產業遺構;本路徑係以傳教士馬雅各及攝影師湯姆生於1871年途經左鎮、內門、杉林、荖濃、甲仙及六龜等地,從外來者「由外向內」之視角凝視下的一系列平埔族群影像為推動基礎。
作為「臺史博」委託之推動團隊成員,本文旨在說明如何在「協同規劃」概念下,透過一系列交織的策略與方法,逐漸讓路徑周邊之社區、教會、學校等不同族群權益關係人,逐步涉入路徑的未來經營情境。
111年度,以「多元視角在地書寫」之工作,試圖以既有史料為引信,讓在地人群的故事成為本路徑的詮釋基礎;亦延伸搭配「文化路徑經營情境」工作坊,奠定路徑的跨文化意義。112年度,則在確認路徑的重要「場所點」及「錨點」後,以博物館策展為策略,結合現地展示、講演與展演,形成路徑體驗活動。
在上述具有「在地培力」與「人群共創」的策略設定下,路徑參與者之間,從「鬆散的團塊」、逐漸成為暫時性聚集之「堅實的網絡」。此外,在地族群朋友「由內向外」的自我敘事與展演,也使得原吾人所知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逐漸成為「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所應具備的跨文化意義與動態特徵路徑不只是點與線的拓樸集合,而是具有眾聲喧嘩、意義的帶狀場域。
關鍵字:文化路徑、參與式遺產、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