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逐步發展下步入城市化進程,城鎮化加劇了古村的空心化問題,農村土地資源嚴重浪費,房屋大量閒置老化;在地歷史文化因當地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衰敗受到了衝擊。人們逐漸意識到永續發展及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保護古村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古村落缺乏基礎設施,經濟水平嚴重落後,這使得開發成為無法避免的事情。在中國既要對歷史文化資產進行保護,又希望推動鄉村振興使城鄉發展趨向平衡的需求下,「保護」逐漸演化變形,「保護性開發」應運而生。「保護性開發」究其根本是與本質「保護」不同的再現,本研究認為可以將「保護性開發」看作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及政策體系下演化出的一種保護層級。因此本研究將重新審視「保護性開發」的提出是否能夠如願實現歷史文化資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尤其以韓嶺村的建築風貌為例,進而理清古村在保護政策下被忽視的面向。本研究將會利用批判性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強調地方性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研究雜揉理論(hybridity)提示文化的多元性與重構的必要性,通過底層研究(Subaltern Studies)表明邊緣群體參與共同營造的重要性,意在指出「保護性開發」在政策中的落實更需要以包容的視角去正視那些單一的主體論述能動性與被忽視的文化要素。
關鍵詞:保護性開發、批判性地域主義、雜揉、底層研究、韓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