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煤礦業發展歷經清領、日治及戰後的發展,其文化性資產資源依具經濟價值的煤田範圍分佈,集中在北起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至苗栗縣等六縣市;以煤礦業為核心所構成的「煤產業鏈」,舉凡經濟、國防、民生等都有顯著的貢獻,如:日治時期從水力發電到燃煤發電的能源開發,交通運輸在汽船及蒸氣機關車的動力燃料,小吃店、糕餅店使用的煤球,家戶使用的煤氣,改善缺糧危機的化學肥料,磚瓦窯業及打鐵店之於煉鋼廠使用的焦炭,都需要煤炭的供給;民國90年(2001)1月份,隨著臺灣的煤礦業最後一處煤礦場歇業,停止開採至今20餘年,生活經驗與風景的記憶,逐漸與當代人的日常疏遠,煤礦業文化的保存與再利用,在近年產業遺產(Industrial Heritage)、文化保存、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議題中,逐漸受到重視。
有鑑於此,臺灣自民國110年(2021)推動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的發展策略,提出臺灣礦業文化路徑的主題路徑,在眾多潛力礦種中,如:石油、石灰石礦、閃玉、硫磺…等,近一步聚焦煤礦業;其在北臺灣礦村、山村、漁村、客庄所刻畫的常民記憶以及煤礦業文化性資產資源,以民國112年(2023)至今年(2024)9月之推動進程為例,梳理臺灣煤礦業相關聯性之系統涵構與脈絡,係建構在歷史真實性所詮釋的文化應用策略,並強調當代社會跨界參與的網絡整合行動之經驗。
關鍵字:煤礦業文化、文化路徑、產業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