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1040處古蹟、1731處歷史建築、以及77處文化景觀,苗栗縣則有18處古蹟、60處歷史建築、4處文化景觀及6處列冊追蹤。這些日漸增加的有形文化資產皆散落在苗栗縣的各鄉鎮市中,例如臨海的後龍外埔石滬群、位於泰安鄉深山故新竹廳巡查五十嵐常輝外拾名之碑、與新竹縣相距僅1公里的崎頂一、二號隧道、及跨越苗栗縣與台中市交界處的大安溪鐵橋…等。也因此,面對這些為數眾多、分布極廣的文化資產,如何培育一群長期與縣政府合作的志工團隊,在平日常進行簡易的巡查作業,遇到重大天然災害(如地震及颱風)發生後,於一定的時效性之內完成全面性的災損盤檢,即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目前,苗栗縣政府已依據中央氣象署劃分之地震震度等級,建立有形文化資產相對應的應變措施,在震度3級至4級時僅針對高風險文化資產進行盤查,震度5弱以上才需要進行全面盤查。不過,此項應變措施長年未有實際的機會以檢驗制定的標準。本次2024年4月3日地震之後,苗栗縣多數區域的震度為4級,竹南鎮及頭份市區域的震度則為5弱,也因此,志工團隊立即開啟應變措施,從平時操演的經驗中,針對苗栗縣境內所有形文化資產進行全面盤查,並於9小時內順利完成作業。本次盤查結果,苗栗縣境內並未有需要進行緊急修復的有形文化資產,除了證明現行地震後應變機制大致符合實際的需求之外,也驗證了志工團隊的合作對文化資產管理與維護的重要。
關鍵詞:有形文化資產、地震、應變機制、志工、苗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