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來自歐洲與日本的馬約利卡磁磚,因其豐富的圖案、鮮豔的色彩、以及進口舶來品的形象,在臺灣日治大正年間成為傳統民宅、洋樓、與街屋中風靡一時的裝飾性構件。近年來,這些快速消失的磁磚因其保存的議題,引發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與討論。也因此,本研究將從文化資產保存的觀點出發,探討磁磚在臺灣各地民宅屋頂屋脊上的作法與運用,最後再以苗栗縣館東村林家夥房下公廳的屋脊為例,剖析磁磚在本土化過程中的諸多轉變。本研究發現,馬約利卡磁磚在引入臺灣之後,圖案與內容皆出現了本土化的改變,不但融入了大量中國的吉祥圖案,例如牡丹、萱草花、菊花、佛手柑、石榴、桃子、柿子與蝴蝶…等,也出現了臺灣在地的祈福瓜果,例如鳳梨、香蕉與蘋果…等。此外,隨著磁磚的普及,原本固有的五種組合方式(單一獨立圖案、多片組合圖案、基本連續圖案、二方連續圖案、與四方連續圖案)也逐漸被打破,在館東村林家夥房下公廳屋脊上,本研究即觀察到磁磚的排列順序出現了中國式的對稱及對仗的作法,使得這些圖案在民宅的布局中產生了新的象徵與寓意。本研究總結,馬約利卡磁磚雖然不是臺灣的發明,卻在工匠的巧思下,融入了民宅的裝飾藝術中,成為臺灣傳統建築中獨特的表現方式之一。
關鍵字:馬約利卡磁磚、客家夥房屋、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