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SECO)的5項文化循環,以及歐洲聯盟文化統計系統網絡計畫(ESSnet-Culture)的6項產業架構技術,調查我國傳統建築彩繪保存修護產業結構後,可知當前產業問題缺乏人才培育、政策擬定等系統性規劃。從需求供給策略調查結論可知,廣泛開設培訓專業課程更能有效促進產業經濟永續循環。因臺灣建築彩繪修護之專業性及區域特殊性,且當前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等之特殊工項「傳統建築彩繪修護」亦可單獨發包之政策背景下,其得以遴選適當傳統匠師或專業技術人員辦理,但因有關「專業技術人員」法定資格規範付之闕如,當前修護訓練亦缺無完整針對性之培育機制。
隨著國人文化資產保存普世觀念提升,文化資產指定與登錄日益增加,急需相應修護技術與人才投入。本研究希翼透過職能基準,將建築彩繪修護知識與能力顯性化,藉由職能導向課程品質(iCAP)發展,以符合時代脈動的教育思維模式進行技術傳遞,建構建築彩繪修護系統性人才培訓及對應能力的評核方法,將有利建築彩繪修護技術全面性養成,提昇修護作業之品質。建築彩繪修護工作包括調查研究、檢視與檢測、保存修護、管理維護等技術,縱觀國際修護或技能教育體系,並無針對具有華人區域特色的建築彩繪修護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加之建築彩繪修護產業從業人才養成不易,待修護案場與日俱增,厚植人才培育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本研究企圖以「建築木質彩繪修護助理調查記錄課程」為研究標的進行相關介紹及探討,期能為後續建築彩繪修護人才培育課程提供相關參考建議。
關鍵字:傳統建築彩繪、文化資產、修護、職能基準、職能導向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