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南新村於 2020 年5 月登錄為文化資產之聚落建築群,作為政大在臺復校之重要見證,但文化資產保存成功與否的關鍵-再利用方式卻懸而未決。
國立政冶大學於1954 年在臺復校,化南新村是 1960 年代起陸續興建之教職員宿舍之一,許多知名政大教授均曾居住於此,該區域保留了遷臺初期政大復校的教育文化記憶。 2015 年政大預計在化南新村現址新建十層大樓,要求約一百戶的現住戶搬離;學校更以進行建築測繪為由,拆除其中一棟,在當地居民聯合里長、律師,推動化南新村保存運動才解除了被拆除命運。
本研究以國立政冶大學化南新村的再利用可能策略為研究對象,透過生態博物館及名人故居的案例借鏡,探討化南新村的作為再利用策略。透過文獻分析個案研究,歸納出不同空問性質再利用之空間機能。日本朝日町生態博物館與賀州生態博物館之空問再利用均以核心館、衛星館及衛星小道促進地方與居民的互動,同時強化地方參與;蕭如松藝術園區與辛志平故居則將原有的空間機能延續其使用率與空間相關性,增加再利用空間新生的可能。這都可作為化南新村再利用的方式。
本研究嘗試以規畫者的角度,以化南新村之地方集體記憶作為場所精神,透過空間再現的再利用設計,提供聚落建築保存新生的可能性。
關鍵字:生態博物館、名人故居、化南新村、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