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德勒斯登聖母教堂從廢墟重建後,德國掀起了一陣重建潮,德國柏林皇宮重建也在重建的潮流中集資而建。重建的歷史價值,城市記憶與真實性等討論,在德國保存界引起不同觀點的討論。相對於台灣,雖然沒有像德國因為戰爭而嚴重受創,但天災,政權更迭與錯誤土地政策等因素,讓台灣許多珍貴的舊建築與地景隨時毀於一旦。全台唯一德風建築,大稻埕舊德國領事館,建於清朝末年與日治過渡期,毀於日治中期。即使損毀,德國外交領事館仍有其資料,可以藉由官方文書拼湊出當時台灣的國際局勢與構築背景,建構清末台灣政權轉移與國際局勢的背景。此具有歷史價值的曾經構造物,因檔案館公開文件而使德國領事館在大稻埕的形象更加清晰,此曾經存在的歷史建物是否因損毀而不再具價值?
台灣的歷史保存論述大多專注在存留或仍有遺跡的案例上,對於不存在但仍有歷史價值的曾縹構造物,則較少被關注。本研究將透過德國重建的論述,討論大稻埕舊德國領事館的特色與歷史價值,為這個已不存在但具有歷史價值的曾經構造物,試圖開啟一個屬於台灣的重建價值討論。
關鍵字:重建,大稻埕,德國,領事館建築,紀念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