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際間對於水文化資產關注的提升,台灣過去四百年來不同族群所堆疊、共創的水利遺跡及相關文化,逐漸受到官方重視。然而,現階段國內水文化資產政策探討仍偏重在大型水利工程的設施與技術面,因此,如何響應國際所倡議「以人為中心」的新思維,更深一層探究根植於地方的常民水文化,並加以保存、重建、活化及推廣,可說是一頗為值得重視的課題。
本文以南投縣頭社盆地為例,說明如何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和「農村文化技藝調查保存紀錄」兩大國家型計畫,推動並促進頭社在地居民參與水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希冀透過上述計畫成果,激發台灣更多以社區為主體的水文化資產之挖掘,並提供甫於2020年受《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之頭社古日潭浮田文化景觀作為參考,加強其與在地水文化發展的鏈結,使已受保護的水利設施與其他尚未受官方矚目的無形水文化資產更緊密地串聯。
關鍵字:水文化資產、在地參與、坔田耕作、水門、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