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至淡水間的淡水線 1901 年落成,作為臺鐵縱貫線建設初期運搬建材與貨物的支線之一,最初沿線僅設 5 站,至 1945 年時全線已有 14 站,後因捷運系統建設,於1988 年正式停駛。
淡水線最早設置之側線為1902 年自淡水站分歧的亞細亞線,為方便運輸油品而設,其連接倉庫於當時有「臭油棧」之稱。隨後 1907 年成立的施合發商行亦於車站旁建設軌道以輸送木材與製品,並陸續增設碼頭與貨輪。儘管後期淡水港沒落,這兩條產業鏈仍使淡水仍得以維持一定貿易經濟功能。1916 年由北投站分歧的新北投線,則促進了北投地區觀光及溫泉產業發展,亦為地區重要關鍵設施。而圓山站附近分岔臨時側線則設於 1943 年,其設置係因應神社改築之建材運送,突顯臺灣神社重要性。
光復以後,日本時代即以營造聞名的大同鐵工所(大同公司),為維修戰爭時受損的列車亦於 1946 年增設支線,造就周遭農地成功轉型工業發展。而位於關渡地區的嘉新大統線則可視為戰後產業發展的另一縮影, 1960 年代玻璃廠及嘉新麵粉廠共用側線,使得關渡地區由傳統聚落轉為工業廠房設置基地。
側線(支線)不僅提供運輸功用,新路線的鋪設亦與當時特定地方的時空背景與地區發展有關。本研究即以淡水線鐵道 1901 年至 1988 年間,沿線所設臨時與常用之支線與側線為研究標的,期能以側線獨具的「地方」特色,探討淡水線鐵道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段落的發展特色, 進而了解特定鐵道線路周圍聚落、產業與環境之年代背景,以「地方史」觀重新發掘淡水線鐵道設置的另一個樣貌。
關鍵字:地方史、側線、支線、鐵道、淡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