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教育對中小學而言為新興科目,除師資缺乏外,其跨域複雜及偏重價值判斷的學習屬性亦使其不易落實。筆者自103學年度開始利用學區內文化資源進行環境審美課程至今,深感文化資產教育須以在地資源為基礎,並以place-based learning 與walking-based learning提升場域的感官體驗。本研究針對屏東縣國中學區內的文化資源盤點並分類,建構奠基於學習者能力導向的地方性教育議題,初步以族群性為主要考量,之後再經修改使更符合屏東在地資源內涵。研究發現34個學區均有2種以上(其中6所更超過4種)議題, 27校有步行可達的教育場域,顯現學區資源足以提供地方差異性教材,如琉球國中的政治事件議題或里港國中的多元族群議題;其次,雖大多數以閩式、客家及日治建築為主,但透過整合性概念如文化景觀等可疊加於資源比較或並置上,使地方具備更多元的詮釋方式;而現在與未來都是教育重點,可藉由當地產業或是現代性建築來傳遞,並非僅有老舊的歷史物件。以地方本位為文化資產保存學習基礎,不僅能建立學生未來判斷文資價值的比較基礎點,從生活環境學習也是文化資產保存日常化的落實。由於距離近可步行以提升多感官體驗並從中與居民互動,讓場域不僅是硬體更具備人的生活痕跡,以理解國際上兼顧精神與物質的整體保存概念。
關鍵詞︰國中學區、文化資產教育、地方本位、環境資源、步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