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列在UNESCO 《世界遺產名錄》19 項文化遺產中有 7 項與神社及神道教有關,在22項《無形文化遺產名錄》中也有 10 項與神社及神道教有關。一如《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所強調,日本的神社與神道教在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之間充分地體現了「內在相互依存的關係」。神社及其周遭的環境為神道教的文化、儀式與慶典提供了有形的證據,而神道教又在某種程度上為神社持續形塑了神聖的場域。回顧臺灣殖民史,日本政府亦曾引入神道教信仰,並興建四百餘座神社、神祠與遙拜所。但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神社遺構被列入古蹟、歷史建築與文化景觀加以保存外,過往的神道教儀式卻跟多數的神社一樣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流裡,使得現存的有形神社遺跡無法找到適切的無形元素加以整合,以形成永續的發展模式。
也因此,本論文嘗試歸納臺灣殖民地神社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三項困境:(1)殖民政府由上而下植入神道教使其傳播有所侷限;(2)神社的興建與選址具有強烈的政冶教化色彩;(3)戰爭總動員與戰後去殖民運動皆使神社成為負面文化資產。最後,本論文以臺灣殖民地神社與神道教的文資保存作為反例,探討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在整合實踐上可能遭遇的難題,再從日本的案例反思宗教類文化資產應如何在地方社群與歷史環境中找尋永續保存的價值。
關鍵字:神社、殖民地神社、神道教、無形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