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建築師事務所團隊於「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開設文化資產保存課程的回顧與反思。在首都台北最繁華的地方之一談地方學相較挑戰,因此探討如何透過文化路徑與敘說學習方法,串聯城市中不同主題與多元文化資源,引導經驗者與文資關係人的對話與反思。關注於文資場域如何透過敘事學習,意義的創制,成為學習的所在。
透過統整文化路徑與文化路徑空間敘事方法學,檢視在理論思維課程搭配方法學的練習後,安排城市見學走讀、採集練習、敘說實作過程,文資關係人以及參與經驗者的敘說交會與發現,也揭示當代文資現場,多樣的文化社會永續環境議題。
文化路徑課程規劃以脈絡式的學習,透過臺北城東日式建築群街區古道文化路徑脈絡;鐵道、水道與產業文化路徑脈絡;大稻埕歷史街區-河道、鐵道與聚落產業發展的文化路徑脈絡;農業水圳與眷村文化路徑脈絡等系列理論、方法與實作體驗,從大安區出發來認識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園。
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史料收集、實地田野觀察、口述訪談,透過言談分析與敘事研究的方法,敘事也視為文化社會行動,主體經驗生產與自我教習的過程。探討敘說交會(narrative encounter)所促發學習和改變。
作用影響:(1)場域為本的經驗創制與意義創造;(2)透過脈絡式的學習,經驗者知識架構的自主建構;(3)場域行動者的經驗敘說交會;(4)永續議題導向的文化資產保存認識的開展;(5)串連共伴地方文資場域關係人的後續延伸與影響。
關鍵字:文化資產空間敘事、敘事培力、永續議題導向教學、文化路徑空間敘事、文化資產場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