桷仔,為架在桁上用以承接望磚及屋頂的木材。臺灣廟宇的傳統彩繪題材豐富,身為結構層面的桷仔,時而會成為該祭祀空間裝飾層面的一部分,彩繪師傅時而會因應空間格局不同,運用不同裝飾手法呈現該廟宇特色。尤其在澎湖,因島上人文環境特殊,其異於臺灣本島的多元主題構圖、表現方式、材料、重複性規律、不同彩繪材料表現方式等,澎湖在地傳統工藝獨特性因而值得深入探討。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及表單記錄,探討現存澎湖桷仔主題彩繪形式,舉凡在作畫題材上選用,以及使用書法、水墨與擂金等多變技法轉換。以黃友謙施作要領為論述主體,探究廟宇於不同座落處下,桷仔分別具有何種彩繪表現技法,及其裝飾安排上的空間分布。
在進行數據比較與分析後,得出不只澎湖黃氏彩繪在桷仔彩繪具有祭祀空間考量,諸多藝師在澎湖三落連續三開間形式之廟宇桷仔彩繪築構性上,運用技法、材料及連續圖樣上的轉換使各祭祀空間有所區隔,並傾向於將費工費時作法施作於廟宇中落,將常見仿木紋及仿虎皮紋位處於神明所在之後落。以歸納出桷仔彩繪在廟體整體空間規劃上,與信眾在主祀空間中位處易於觀看位置具有相當密切關連性。
關鍵字:桷仔、傳統彩繪、廟宇空間、澎湖